紡織服裝企業將為“低碳經濟”買單
- 瀏覽次數:
- 日期:2010-01-11 00:00
【概要描述】
哥本哈根的“低碳經濟”是近日來關于聯合國氣候大會的基本寫照。不論哥本哈根會議最終結果如何,“低碳經濟”都將勢必會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斷的被提及,低碳經濟將會以越來越快的步伐走進人們的生活,如何去適應這一變化就要從技術和產業調整兩方面來綜合考慮。紡織服裝業作為中國較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同時也毋庸置疑的扮演著“污染大戶”的角色,于是對于制造業大國的中國來說更應該要承擔起更多的低碳排放責任。
大力提倡原料環保
今年以來我國紡織印染新材料不斷推陳出新,有高濕模量纖維、再生纖維素纖維、蛋白纖維素復合纖維、新合纖、功能纖維、超細纖維、異型纖維以及PTT、PBT新彈力纖維,以及全回收纖維等。有的是從提高本身的功能性來體現對環保的貢獻,有的則干脆就是環保纖維,如再生纖維。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徐文英認為,棉紡織行業的振興重點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鼓勵差別化纖維、功能性纖維、復合紗線及新型面料的開發應用,鼓勵高檔純棉及多種纖維混紡、新型復合紗線及面料的生產。二是符合生態、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特種天然纖維紗線、織物的生產。三是推廣新型、高效、節能的棉紡織工藝設備,實施以提高“三無一精”產品比重的技術改造。四是支持高檔色紡紗線、色織及長絲織物的生產。
這些建議盡管表面上看是針對棉紡織行業而提出,但對于其他紡織行業同樣適用,在滿足時尚、款式、功能性等新消費需求的同時,對于產業減碳而言也具有更為積極的意義。
技術創新迫在眉睫
歷史一次又一次的證明,科技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是難以估量的。當地球正遭遇嚴重的環境危機,更不得不催逼著我們加快改變的步伐。就紡織服裝業來說,要想發展低碳經濟,技術創新成為了重中之重。
我國紡織工業在長期快速發展中,積累了不少矛盾與問題,如,自主創新能力弱、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等,這些都是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技術和工藝是我們落后先進國家的關鍵,所以通過自主技術和工藝創新來實現減排的方式是最為積極有效的,也對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起著積極的作用。
在國家提倡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紡織行業在控制印染污水排放,降低用電、用水等能耗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取得了不小成績,為落實國家節能減排戰略目標,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紡織企業通過投入資金,改造設備和創新技術工藝等舉措,循序漸進地為減少排放和污染作出著貢獻。
例如,無紡布行業用環保購物袋替代塑料袋,支持國家“限塑令”的行動;聚苯硫醚(PPS)生產企業為煤炭、水泥、發電行業減少廢氣排放提供耐高溫空氣過濾袋產品等。
應該看到,服裝業走向低碳經濟必然是一場突破性的革命,不能僅靠個別組織、少數企業的行動和消費者自覺來實現,關鍵在于技術創新。
節能 減排 降耗
據統計,我國紡織行業全過程能耗大致為4.84噸標煤/噸纖維。其中,服裝行業能耗為1.05噸標煤/噸服裝,織造行業能耗為0.95噸標煤/噸纖維左右,印染行業能耗大體在2.5-3.2噸標煤/噸纖維之間,平均為2.84噸標煤/噸纖維,印染行業約占全行業能源的58.7%,成為紡織業節能的重點。
而節能減排,無疑是現階段紡織服裝工業力所能及,也是最能直接體現減碳成效的工作。據專家測算,當我國紡織服裝業環保技術水平基本趕上國際先進水平時,平均水耗、能耗約可降低30%―40%,而從目前技術設備和管理水平進行分析,通過改造和管理,降低水耗、能耗10%―15%是可能的。
紡織業積極應對“低碳經濟”
紡織業將要在低碳經濟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雖然目前紡織行業沒有被列入污染嚴重和產能過剩的行業,但是節能減排的任務同樣艱巨。面對全球和國內提倡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紡織印染業更應該積極的行動起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為全球環保事業做出我們的貢獻。
版權所有©浙江航民股份有限公司 | 中企動力杭州提供技術支持
浙ICP備05009264號 | 后臺登陸 | 企業郵箱 浙公網安備 33010902002301號